中国都市文化网

心向光明,万物可爱

头条 来源:晨报之声 27172℃

心向光明,万物可爱

引言:十月三十一日——光明与希望的交汇

2025 年 10 月 31 日,这一天宛如一颗璀璨的多面宝石,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承载着多重世界性意义。它既是 “世界城市日” 迎来第十一年全球活动的重要日子,主题聚焦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彰显着人类对美好城市生活的不懈追求;又恰逢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王阳明诞辰 553 周年纪念日,其深邃思想跨越时空,如明灯般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同时还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昨天10月30日,中美两国元首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就中美关系及全球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为国际关系的走向带来新的思考;而后不久,针对俄罗斯的核威慑,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重启核试验,这一举措瞬间引发国际社会对全球战略稳定的深切忧虑。

这些看似独立却又内在紧密关联的事件,恰似多棱镜般,从不同角度映照出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挑战与宝贵机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心向光明,万物可爱” 这一主题,如同温暖的阳光,穿透重重迷雾,引领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思考:人类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成功构建持久和平?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璀璨结晶,应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古老东方智慧又如何为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提供独特启示?我们应如何从不同文化现象中汲取力量,共同拥抱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一、世界城市日:光明之下的人类城市家园

(一)城市日主题:智慧与人文的光辉交织 2013 年 12 月,第 68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 10 月 31 日定为 “世界城市日”,这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其总主题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25 年主题聚焦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这一节日的设立源于 2010 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理念遗产,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城市化进程及其挑战的高度关注。根据联合国人居署数据,到 2050 年,全球将有近 70%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二的能源,产生了超过 70% 的碳排放。在这一严峻背景下,“世界城市日” 的设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价值。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主题精准直指城市发展的核心矛盾。智慧城市绝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通过数字技术精准赋能,实现城市治理更精准、公共服务更普惠、居民生活更美好。正如 2025 全球城市论坛上上海市领导所言,上海已成功实现防汛防台、安全生产等 200 多个智能应用场景闭环处置,“一网通办” 接入服务事项超过 3500 项,真正让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世界银行专家着重强调,成功的数字治理需要以信任与服务效能为核心,确保数据安全、参与包容。联合国人居署则特别关注数字鸿沟问题,明确指出全球仍有约 26 亿人未能接入互联网,数字治理必须从源头确保包容、公平与可及。这些深入讨论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技术进步必须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创新应当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这正是光明照耀下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王阳明智慧与城市人文精神的共鸣 王阳明诞辰 553 周年纪念活动在同一天举行,恰与城市日主题形成东方智慧的美妙呼应。王阳明提出的 “致良知” 学说,强调每个人内心都具有判断是非的良知,这与现代城市治理中 “以人为本” 的理念不谋而合。当全球城市竞相建设高科技基础设施时,王阳明 “知行合一” 的哲学提醒我们,技术的应用必须与道德责任紧密结合。他在龙场悟道时领悟的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启示城市规划者:真正的城市智慧不在外部技术,而在于激发每个市民的内在潜能与责任感。这种东方人文主义精神,为冰冷的科技城市注入了温暖的人文内核,让城市在智慧的光芒中更具人性温度。

(三)城市命运共同体:光明携手的美好愿景 世界城市日设立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全球城市命运共同体。正如论坛发布的《中国城市科创街区发展报告(2025)》和《中国 “人工智能 +” 城市治理发展报告(2025)》所示,城市创新不再是零和竞争,而是可以通过案例共享、经验互鉴实现共同进步。上海交通大学与闵行区共同打造的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正是城市与高校协同创新的典范。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与王阳明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的思想相契合 —— 城市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当各国城市能够超越狭隘利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全球性挑战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愿景才能真正实现,如同光明驱散黑暗,让城市家园充满希望与美好。

二、中美关系:光明引导下的全球稳定力量

(一)釜山会晤:光明沟通的重要契机 2025 年 10 月 30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这一高层互动正值中美关系处于关键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中美关系在我们共同引领下,保持总体稳定。两国做伙伴、做朋友,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需要。” 这一精准表态,不仅是对双边关系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战略宣示。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关系早已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全球性影响。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加强经贸、能源等领域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并保持经常性交往,特朗普更热情邀请习近平访问美国,展现出管控分歧、拓展合作的积极意愿,为中美关系在光明指引下发展带来了希望。

(二)复杂关系中的光明与挑战 当前中美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征:既有经贸团队就重要问题形成共识的务实进展,也有美国宣布重启核试验的战略挑衅;既有双方同意在 APEC 和 G20 峰会相互支持的协调姿态,也有欧盟对美俄核态势的深切忧虑。这种看似矛盾的状态,恰恰深刻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全球分量 —— 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动世界神经。习近平主席着重强调:“对话比对抗好。中美之间各渠道各层级应该保持沟通,增进了解。” 这一充满智慧的判断,精准揭示了大国相处的基本规律:竞争虽不可避免,但必须严格保持在可控轨道;分歧客观存在,但需要通过积极对话有效化解。中美在打击非法移民、电信诈骗、反洗钱、人工智能、传染病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在亚太经合组织和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下的协调空间巨大。特朗普政府虽宣布重启核试验,但技术现实是恢复内华达州核试验场至少需要 36 个月,且缺乏明确军事或政治理由,这种 美俄两国“作秀式” 威慑难以影响中美及国际和平发展总趋势的走向。中美关系的稳定器作用,正如王阳明所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大国应当以光明磊落的心态,共同坚定维护人类共同家园,在光明与挑战的交织中前行。

三、中日韩关系:光明纽带连接的东亚繁荣

(一)外交努力:光明沟通促进关系改善 在中美俄大国博弈的宏大背景下,中日、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2025 年 10 月底,习近平主席在釜山期间与韩国首相、日本新当选首脑分别举行会谈,就促进双边关系正常化、深化各领域合作达成重要共识。这些积极的外交努力与同期举行的全球城市论坛形成巧妙呼应 —— 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往往是国家关系改善的先行指标。中日韩三国地理相邻、文化相通、经济互补,三国 GDP 总量超过 20 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五分之一以上,是名副其实的 “东亚引擎”,而外交努力如同光明纽带,连接着三国关系,促进共同繁荣。

(二)合作潜力:光明前景下的共同发展 中日关系稳定对地区繁荣至关重要。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贸易额超过 3000 亿美元,日本对华投资累计超过 1300 亿美元。在老龄化、环保、科技创新等共同挑战面前,两国合作空间极为广阔。王阳明 “知行合一” 的哲学对日本影响深远,这种东方智慧的共同底蕴为两国增进理解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桥梁。中韩关系同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两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与美国可以 “共同展现大国担当,携手多办一些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实事、好事”,这一真诚表态同样体现了中国与日本和韩国等,一起共同推动地区和平发展的坚定意愿,为三国合作描绘了光明前景。

中日韩三国在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的数字盾构、智慧运营等创新成果,以及隧道股份与韩国、日本企业的成功合作实践,都充分表明技术进步可以成为拉近国家距离的强有力纽带。三国共同面临的少子老龄化、海洋环境保护等严峻挑战,更需要通过深入对话协商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正如王阳明所言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中日韩作为东亚命运共同体,应当果断超越历史恩怨,共同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这种地区稳定三角,将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宝贵的确定性,如同光明照亮东亚大地,带来繁荣与希望。

四、王阳明智慧:光明心灵化解全球冲突

(一)心学启示:光明智慧应对全球挑战 在核威胁阴影笼罩与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今天,王阳明心学为缓解全球紧张局势提供了独具东方特色的深刻启示。这位 500多 年前的中国思想家提出的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等核心命题,蕴含着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的深邃东方智慧。当美国宣布重启核试验与俄罗斯对抗,引发国际社会新的忧虑时,王阳明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的经典论断尤为发人深省 —— 真正的安全威胁不在于外部武器,而在于内心的不安全感与不信任感,而王阳明心学恰能引导人们以光明心灵去化解这些潜在威胁。

(二)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光明理念指导全球行动 “致良知” 学说对全球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具有判断是非的良知,这与现代国际关系中强调的国家自主权与平等尊严不谋而合。当大国博弈陷入 “修昔底德陷阱” 思维模式时,回归 “良知” 或许能帮助决策者超越零和博弈,积极寻找合作共赢之道。正如全球城市论坛强调的数字治理必须 “确保数据安全、参与包容”,王阳明的 “万物一体之仁” 温馨提醒我们: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任何国家都无法在他人苦难中独享繁荣,这是光明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体现。 “知行合一” 哲学对解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王阳明坚决反对将知识与实践割裂,这一思想对当前全球发展合作具有重要启示 —— 援助与发展必须基于受援国的实际需求与自主能力。世界银行专家强调的 “依托城市、政府、企业与学术界共同组成的创新生态”,与王阳明 “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的观点异曲同工 —— 真正的进步源于实践中的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数字鸿沟面前差距逐渐拉大时,“知行合一” 提醒我们:技术转移必须与能力建设同步推进,知识分享必须与尊重本土智慧紧密结合,这是光明理念在全球发展中的实践。

(三)临终遗言:光明精神境界引领世界 王阳明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的临终遗言,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的高尚精神境界。这种内心光明,在当今世界具体表现为对和平的坚定坚守、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决捍卫。正如论坛发布的《中国 “人工智能 +” 城市治理发展报告(2025)》所示,真正先进的治理不是技术的盲目炫耀,而是对人的深切关怀;不是权力的刻意展示,而是责任的勇敢担当。王阳明心学启示我们:化解全球冲突的关键,在于唤醒各国领导人内心的良知与光明,在于重建基于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崇高国际关系伦理,以光明精神境界引领世界走向美好未来。

五、万圣节:光明文化调和人类情感

(一)文化现象:光明共情的独特表达 在深入探讨严肃的全球治理议题时,我们绝不应忽视包括万圣节在内的文化符号在促进人类相互理解中的独特价值。10 月 31 日也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这个起源于凯尔特人萨温节的古老庆典,经过基督教文化的长期洗礼,已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孩子们装扮成各种角色挨家挨户要糖果的有趣习俗,本质上是一种跨越身份差异的共情训练 —— 通过暂时扮演他人,有效培养理解与宽容的品质,这是万圣节所蕴含的光明共情力量的体现。

(二)文化调和:光明力量的多元呈现 万圣节的文化调和作用体现在多个丰富层面:它通过 “不给糖就捣蛋” 的独特游戏规则,寓教于乐地传递了社会契约的基本理念;它对死亡与超自然的开放包容态度,帮助人们以健康心态从容面对生命有限性;它打破日常社会角色的精彩装扮传统,积极鼓励人们超越固有身份认知。这些独特特质与王阳明 “满街都是圣人” 的平等思想、 “万物一体之仁” 的包容精神形成跨时空的精妙呼应,共同展现了光明文化在调和人类情感方面的多元力量。

(三)全球化时代:光明文化的融合意义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今天,万圣节等文化节日郑重提醒我们: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绝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创新发展的无尽源泉。正如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所示,成功的城市治理需要充分尊重不同社区的文化特性;同样,健康的全球秩序需要用心欣赏各国文明的独特贡献。当今世界局势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时,我们更加需要万圣节所象征的那种轻松化解紧张、幽默消弭敌意的人文精神,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理解,让光明文化在多元世界中绽放光彩。

结语:心向光明,共筑可爱万物世界 站在 2025 年 10 月 31 日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深情回望,世界城市日彰显的人类共同家园意识、王阳明心学提供的东方智慧启迪、中美和中日韩关系稳定发展带来的和平红利、万圣节代表的文化调和可能,共同汇聚成了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多元方案宝库。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结晶,应当成为和平的温馨港湾而非冲突的危险前线;核武器作为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必须通过积极对话而非恶性竞赛来有效管控;文明差异作为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应该通过深入交流而非对抗来实现完美互补。 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人类梦想与希望的坚实承载地。从王阳明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的临终智慧,到2025年世界城市日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鲜明主题;从中美日韩领导人致力于关系稳定的外交努力,到万圣节传递的共情与幽默精神,人类其实拥有足够的智慧与善意来成功构建更美好的世界。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心向光明,万物可爱》,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